文史天地
延边第一所新式学堂──瑞甸书塾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15 14:22:51
延边第一所新式学堂
──瑞甸书塾
李凤求
瑞甸书塾,是朝鲜人在延边最早创办的一所实行新学教育的学校。
瑞甸书塾的创办人,是李朝末期高宗年间的爱国忠臣李相卨,他曾以“海牙特使事件”的首席特使而闻名于世。1905年,腐败无能的李氏王朝屈从于日帝的胁迫,在耻辱的《乙巳保护条约》上签字之后,朝鲜的许多反日爱国志士们,为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危机,纷纷流亡到沙俄沿海州和中国东北各地,开展了反日特色颇浓的教育救国运动。李相卨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他为反对缔结《乙巳保护条约》而抗争,却被问“罪”入狱。1906年春获释后,即赴俄国沿海州。同年夏,他怀着办义学、培养救国人才的志向,来到了延边。他同李东宁(另名李良,下同)、吕祖铉(吕隽)、郑淳万(王昌东)、朴正瑞(朴茂林)、金禹容(金东灿)、黄达永(田共达)等人一起商议后,慷慨解囊,买下龙井村基督教会人士崔炳益的私宅,创办了瑞甸书塾。书塾的经营费用,也是以他自己的财产解决的。
瑞甸书塾创办后的塾长是李相卨,教员有李相卨、吕祖铉、金禹容、黄达永,郑淳万、李东宁负责经营。书塾招收来自延边各地的22名学生,在延边破天荒第一次实行了包括中、小学课程在内的新型的学校教育,向学生灌输了强烈的反日意识和民族独立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塾长李相卨本人,就是极度憎恶日本军国主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接受发达的西方文化,主张普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开明知识分子,提倡新学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于是,瑞甸书塾在从延边的朝鲜人历来实施的传统的旧私塾教育转向新式学校教育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笫一步。瑞甸书塾的创办,在延边教育史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也就在这里。
1907年5月,塾长李相卨受高宗皇帝御命,作为首席特使为赴荷兰首都参加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离开龙井,去俄国沿海州。继李相卨之后,被推举为塾长的吕祖铉,与金禹容、黄达永等人通力合作,继续坚持办书塾。那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将侵略魔爪伸进延边,公然在龙井村设立了“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正当瑞甸书塾的办学活动显得很有生气时,所长斋藤季次郎千万百计地要取缔这所反日的新式学堂,施展种种伎俩,于是创办仅8个月的瑞甸书塾不得不被迫停办。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限制、引诱和弹压,也无法阻止朝鲜人为培育后代而到处兴起的办学热潮。瑞甸书塾的教职员们带领一部分学生,转移到珲春塔头沟附近,招收学生,继续办学,经一年左右的短期修业,培养出三个班级的74名学生之后,解散了书塾。
留在龙井的李相卨的同事们,鉴于无法继续办学的情况,只好协商处理闭塾后的遗留事务。这时,斋藤所长趁机又耍弄了新的奸计。他以“韩民怀柔政策”,妄图拉拢书塾教员和经营者,唆使崔书记官转告,要给他们每人每月发20元补助金,劝他们继续把书塾办下去。但是,他们没有答应这一要求,将校舍卖掉了。“间岛派出所”的日本人又施新招,将书塾校舍买下,于1908年在瑞甸书塾旧址上办起了他们自己管理的“间岛普通学校”。接着,他们在局子街、百草沟、头道沟、珲春等地,也先后办这类公立朝鲜人普通学校,实行了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这种文化侵略行径,激起了许多朝鲜人的强烈愤怒和反抗。民族独立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们,顺应全民族的反日救国运动的潮流,更加蓬勃开展了反日民族私立学校的创办活动。瑞甸书塾的不少教员和毕业生,也分散到各地,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成为创办各私立学校活动中的中坚人物。于是,瑞甸书塾停办之后,在延边各地接踵出现朝鲜人私立学校,民族文化启蒙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了。
仅在1908年创办的这类学校就有:延吉市郊卧龙洞私立昌东书塾、延吉市小营子私立光成书塾、和龙县大砬子(今龙井市智新乡)明东村私立明东书塾、和龙县光开社(今龙井市光开乡)子洞村厚底洞私立正东书塾等。这些书塾不仅向学生们传授了近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进行了军事训练,培养出了许多后来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骨干人才。
毕业于瑞甸书塾的金学渊,同当地许多有识之士协力,1908年4月在和龙县大砬子明东村创办了明东书塾。瑞甸书塾创办者之一的朴茂林当了明东书塾的名义塾长,金学渊的堂哥金跃渊任塾监。后来,明东书塾发展,设三年制的中学部时,金跃渊当了校长。
参考资料:
1.《韩国流移民史》玄奎焕著
2.《延边朝鲜族教育史略集》赵昌赫著